资源来自网络,有版权争议请邮件shufa_2015@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海点滴 > 阅读正文

为什么碑学在清代兴盛?

时间:2015-03-17  来源:  点击:
广告商链接:

为什么碑学在清代兴盛?

 

    清代是碑学的时代,正如杨守敬所说:“国朝行草,不及明代,而篆、分则超轶前代,直接汉人。”(《学书迩言》)这话说得是合乎实际的。那么碑学为什么在清代兴盛呢?
    首先是帖学已走向末路。从清初一直到嘉庆年间,一直是帖学的天下。康熙、乾隆十分喜爱赵孟颓和董其昌的书法,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致使赵、董书风一直弥满朝野。《三希堂法帖》的问世,更助长了帖学的势头。帖学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科举考试非常注重试卷的墨迹,而又以赵、董为参照系,而士子们为了获选,大都从帖学里找秘诀,最后又大都归依于赵、董,最终都趋向于馆阁体,形成了毫无生气的官样文书体。这正是帖学之弊。物极必反,“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王澎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这样,郑x首开碑学风气之先,金农、桂馥、邓石如、伊秉缓、何绍基、赵之谦继其后,碑学蔚起。来源书法屋,如需看更新资料,请上书法屋。同时,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又在理论上倡导,摇旗呐喊,掀起了碑学狂潮。
    碑学兴盛的另一个原因是考据之风的盛行而促成的。清代大兴文字狱。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民族高压政策,捕风捉影地掀起文字狱浪潮。大批汉族知识分子为了避祸,不敢写涉及时事的文字,只好钻进故纸堆,从事训话考据,以此讨生活。为了证史,学者们广泛收集金石、碑喝,而当时六朝碑板也出土甚多,给考据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金石研究也活跃起来了。一些考据家本身就是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如翁方纲在收集、考证汉碑方面成就斐然,曾著《两汉金石考》。考据之风客观上促进了碑学的繁荣。
    碑学兴盛的第三个原因便是审美情趣的转移。傅山首先提出响亮的口号:“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作字示儿孙》)这是对明清帖学的强烈不满。就连早年走帖学一路的书法家晚年也改辙学碑,如姜哀英、汪士锭等。其中汪士桂不无遗憾地说:“不学古隶,不知波折往复之理。”(《清史稿本传》)到了乾嘉之际,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揖》等相继问世,在理论上高举碑学大滋,力矫帖学之弊,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碑学的美学意义。最有意思的是周亮工,他在自跋隶书中说:“谁能隔宿对黄死,度尽重阳更忆家。欲换青钱沽雪酒,八分小字写寒鸦。”(《赖古堂集))写隶换酒,可见帖学越来越不受重视了。
    总之,清代碑学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帖学而转向碑学,这种风会上的转移,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筋书
金错刀
蹲锋
逆锋
书法培训

 

广告商链接:

猜您也喜欢

  • 一心“粉饰太平,闻名天下” 却痛失江山
    一心“粉饰太平,闻名天下” 却痛失江山
  • 10个误以为是错别字的“字”
    10个误以为是错别字的“字”
  • 邵岩:书法不必只跟汉字有关
    邵岩:书法不必只跟汉字有关
  • 高中必背诗文名句,你还记得多少?
    高中必背诗文名句,你还记得多少?

  •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