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来自网络,有版权争议请邮件shufa_2015@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海点滴 > 阅读正文

朱海燕浅论军旅书法篆刻家张继的艺术精髓

时间:2015-03-17  来源:  点击:
广告商链接:


  千刀素纸铸奇峰

  ——浅论军旅书法篆刻家张继的艺术精髓


张继进行书法创作。


  新华网消息:张继之隶书创作独辟蹊径,以新颖的创意构建了全新的隶书范式,独创了新的形式与语言范型,对人们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


  墨洒古今辟奇径


  张继隶书作品的表现形式、意象符号、笔墨运用、墨色特点、结字方式,共同营造了一种对传统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字里行间呈现出为心灵徜徉的广阔空间;他的书法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人文情怀,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与“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审美视野和追求。在他那苍厚、朴率、洒脱、奔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带着生命智慧和人文怀想,带着他的精神企盼和哲思情怀,标新立异地表达出他的睿智审美发现和不与人同的艺术创造。


  “张继隶书体”之所以让人产生一种惊叹,是因在秦隶、汉简、汉隶、魏碑为母本的框架之内,他的笔在以情合理,以心造境的原则中,使高古的美感,当代的语境、自由的意识、书家的追求,完美地交织、组合在一起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呈现出多元的视角与黑白时空的聚合,书法的通篇境界和神韵也得到拓展和提升。在用墨方面,一改过去常规的用墨方式,把“墨分五色”的技法用到极致,或在墨中加入其他原料以求特效,或以宿墨表现淋漓之气,达到野趣、古趣、拙趣、奇趣横生的效果。


  “朴率”,应该说是张继对隶书风格的总体追求。朴是一种憨实、苍厚;“率”,是一种洒脱和奔放。张继所追求的是朴与率之间,既相互融合,又相互限制,对古人作品中的“朴”和“率”的艺术元素,他必经进行自然的了无痕迹的架接和组合。在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朴率风格,是美感经验和全部的整体。


  作为一位有思想、立意高远的书法家,其成熟性就表现在不一味追寻古人走,也不盲目跟随时风,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实施转化性应用,这才能为千年书法史增添新的一页。


  一位真正优秀的书法家都是有个性的,风格是个性的升华,是学养、审美、阅历、悟性等方面的一种综合表现。书法家一旦形成了成熟的表现手段,用笔就是自然流露。用笔不仅代表着其技巧水平,更代表着综合能力,学养、审美、胆识、悟性等皆在用笔上表现出来。观张继的作品,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他的作品有着明确的艺术出发点和设定的艺术品格,在他下笔之前,已经树立了作品精神高度的目标值,既包括书法本文的独特性和形式的创造,还涵盖了精神向上的我有他无的探索。


  张继的书法,追求的是一种风格,一种精神,一种经典。经典,需要时间的锻铸,需要历史的洗礼,但坚持经典的价值取向是提升艺术品质的必要条件,也是艺术存在的理由。纵观张继的艺术实践,他总是艰难跋涉去逼近艺术经典这个重大的精神命题,潜心于艺术技巧、文本风格的探索和尝试。


  涵今茹古品春秋


  张继在书法创作方面是多面手,且成绩斐然,除隶书外,其草书在国展中曾获得大奖。他在诗、书、画、印方面也有很多成果,故将其斋名取为“四融斋”。但是在公众的印象中,他还是以隶书见长。


  隶书进入当代,发展得并不乐观。虽然,我们这个时代出了林散之、肖娴、沙曼翁几位擅书隶书的大家,他们的艺术经典只是在有限范围内得到认可,其艺术雨露并没在浇溉在书法的百花园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井喷似地出现了全国性的书法热。出土碑石大盛,加上传播工具的发展,为隶书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张继脱颖而出,也经历了千刀素纸磨砺的艰辛。他经历了随兴而书的阶段、刻意仿帖的阶段、急于求变的阶段、临创结合的阶段和突出隶书的阶段。他不满足于继承前辈大师的衣钵,而是将目光投向高古深远的历史深处,投向人文气象的观念层面。唯在此时,书法似乎和天地交融了,和心灵交融了,和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美交融了。张继的书法作品仔细解读后,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打通了观者的心灵,开拓出一片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纸面的视觉奇观,引导人们进入了“黑白”大道和艺术生命的世界。


  读张继的作品,与其说被厚重、凝实、古朴、苍劲的墨色笔画,奇绝的风格所打动,不如说为其深邃的哲理、处理矛盾的手法以及文化的诗意所吸引。


  对于很多书家而言,法古容易,用法也容易,但真正做到化法而标新立异、独树一格,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张继走的是传统之路,是化古出新之路,是个性化之路,他把书法这条路走宽了,也走远了。他一路走来的路径十分清晰,主要是以汉碑为母本和以汉简帛为母本去发展自己。在以简帛为母本的作品中,张继主要取用了帛书的体势特征,即篆隶相间的体势特征。在他的作品中虽然已不见传统书法资源中的“现成货”,但在经过他精心提炼,大胆发挥,冶炼成作品的“合金”中,依然闪耀着《张迁碑》的精神、《华山碑》的气脉、《鲜于璜》的骨血、《褒斜道》法意。


  无论是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理性反思,还是对当代隶书的感性观察,都促成了张继艺术观念与实践方式的剧变和突围。从古代经典中汲取养分,化而为之的创作方位,无疑成为张继的不二选择。他将多而杂、高而古的诸多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审美观念中,并转化为一种新的自己的个性元素,尔后逐渐形成“看似杂实为博,看似舍实为取,看似古实为新的“非古非人实我”的艺术实践方式。


  古代经典碑帖,博大精深,积久弥醇,哪些经过改造和借用,成为张继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转化成为他艺术个性的存在标志,这也许是张继最为艰难的选择和判断。选择对了,他的创作会完成一次跳跃式的提升;选择不好,很可能陷入法古的泥潭。张继在艺术判断上机警而敏锐,他将学习临摹深层挖掘出自己感兴趣的,激活自己的艺术元素,从博取中汇就独门绝技。他从《张迁碑》取之雄强、从《礼器碑》取之典雅、从《曹全碑》取之柔曼,取金农的异趣,取伊秉绶的大方以及简帛书的生动奇宕和汉砖瓦文的朴拙。最后诞生于他笔下的作品,便呈祥中和的人文之美、历史磨砺之美和古风而时尚之美。


  大笔如椽写华章


  张继认识“道之大美”,虚实相生的天罔,不外乎是阴阳二色构成,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为黑白二色。“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之间,可以说没有任何材料能比宣纸,水墨更能体现那个阴阳相生、虚实相间的宇宙了。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张继掌握了墨如何素雅、笔如何灵动、纸如何透润、情如何抒发。他把自己的作品有目的有节制的导入“天地大美”的境界里。


  张继力求不重复古人,也不重复他人,更不去重复自己。不重复古人和不重复他人,他都做到了。但是,不重复自己,则是对他最艰难的挑战。当自己成为一种书风的代表,显然不重复自己,经常变化转型,书风得不到巩固和提高;久而久之,即使存在个性特征也会缺乏时代赋予的气息,人们的审美意趣也会因“无变化”而疲劳。


  张继理智的认识到这点,满怀信心地跨越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障碍。他从解读经典、突破经典起步,在发展经典和超越经典上突破。历代经典书法的意义在于为当代书家提供了技法传承的途径,也提供了书风发展的方向,只要陶铸其中,必然能找到超越自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直至目前,张继仍像小学生一样一天研习写一个字的习惯。他的衣兜里揣着一本小型字帖。路上堵车时,或者开会休息时,他总是捧在手上精心揣摩,从中寻找某一书体发展的脉络,从而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新的契机。张继引用庄子的话说:“‘通于一而万事毕’。此道理和书法是一致的,一个字看起来是孤立的,但真正研究起来,才知道墨中有物、物中有意、意中有象。书法的创作也会因形生意,因意成境,因境成章,最后达到笔笔生发,笔笔动情,笔笔生意,笔笔造境的艺术效果。”从这些话语中,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他在求新求变的书法创作征途中,矢志超越自我的决心。


  “不尽千刀纸,难愈百尺竿。”张继笔上敢于把他的学养、审美、胆量、勇气和悟性一统表现出来,体现时代精神,暗合大道哲理,实现一名艺术家心灵返乡和精神回归。(朱海燕)

广告商链接:

猜您也喜欢

  • 萧鼎咸:把书法“副业”做得活色生香
    萧鼎咸:把书法“副业”做得活色生香
  • 王羲之是怎么当上“书圣”的?
    王羲之是怎么当上“书圣”的?
  • 你真的会临摹吗?这六招太实用了!
    你真的会临摹吗?这六招太实用了!
  • 一心“粉饰太平,闻名天下” 却痛失江山
    一心“粉饰太平,闻名天下” 却痛失江山

  •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