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来自网络,有版权争议请邮件shufa_2015@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法理论 > 古代书家杂谈 > 阅读正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时间:2015-03-17  来源:  点击:
广告商链接: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简介和解题:

孙过庭(约六四六年——六九一年),垂拱年间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吴郡人,或谓富阳人,或谓陈留人。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生平事迹不详。工行草书,得王羲之体。张怀瓘《书断》称:“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工於用笔,俊拔刚断,尚異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列其隶、行、草书入能品。米芾《书史》云:“凡草得二法,无出其右。”著有《书谱》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学论著,其墨迹至今犹存。因文末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句子,引起历代学者对《书谱》的不同看法。或以为另有正文,此仅序言,故有题作《书谱序》者。或以为此即正文,分裱两卷,故有《书谱》卷上、卷下之称者。近人朱建新在所著孙过庭《书谱笺证》一书中认为,《书谱》应是全文,唯屡经装裱,中间已有断失,“卷下”等字失去,故多杂议。历史上除此《书谱》外,尚未有其它续篇发现。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於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
    原文、注释、译文:   (1):  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
  【1】 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 自:从,由。
  【3】 善:擅长,长(cháng )于。
  【4】 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 妙:美,好。
  【6】 云:说。
  【7】 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 信:实在、的确。
  【9】 伦:辈,类。绝伦:无与伦比。
  【10】 观:看,察看。
  【11】 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此句中者。
  【12】 没:通“殁”,死。
  【13】 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
  【1】 当:应该。
  【2】 抗:对等。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 或:有的人。
  【4】 谓:说。
  【5】 过:超出。
  【6】 雁行:同等。
  【7】 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 寡人:此非专指君王。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 耽:爱好,专心于。
  【10】 谢:逊于、不如。
  【11】 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12】 迈:超过。
  【13】 考:推求,研究。
  【14】 专: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
  【15】 擅:长(cháng )于,善于。
  【16】 果:结出果实,实现。
  【17】 规:法则,章程,标准
  【18】 摭:拾取,摘取。
  【19】 惭:羞愧
  【20】 即:接近、靠近。
  【21】 事:此代指书法。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跟钟繇可以抗衡,有人认为我超过他。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勤于临池学书,池水尽是墨黑,假如我象张芝这样用功练书,书法未必不如他。”来源书法 屋,书法 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言下之意,就是推崇张芝、以为自已超越钟繇。研究王羲之的书法,虽然他没有完全贯彻前人的法则,但能兼融会通,所以无愧于书法艺术。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2)     (3): 评者云:“彼之四贤〔1〕,古今特〔2〕绝,而今不逮〔3〕古,古质〔4〕而今妍〔5〕。”夫质以〔6〕代〔7〕兴〔8〕,妍因俗〔9〕易。虽书〔10〕契〔11〕之作,适〔12〕以记〔13〕言〔14〕,而淳〔15〕醨〔16〕一迁〔17〕,质文〔18〕三变,驰骛〔19〕沿〔20〕革〔21〕、物〔22〕理〔23〕常〔24〕然。
  注释:
  【1】 四贤:指前述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
  【2】 特: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3】 逮:及得上、达到。
  【4】 质:本意、本质、实体。此作朴实讲,谓缺乏文采。与“文”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此之谓虚浮。)
  【5】 妍:文也,华美,有文采。质与妍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一般用来指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质原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孔子用以表现君子的道德修养。妍指事物的外在形式,与文同义。
  【6】 以:因为。
  【7】 代:时代。
  【8】 兴:流行,盛行
  【9】 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10】 书:着于竹帛谓之书。
  【11】 契:用刀雕刻
  【12】 适:满足。
  【13】 记:记录。
  【14】 言:语言。
  【15】 淳:古同“醇”,酒味厚、纯。。
  【16】 醨:亦作漓,薄。多指风格的淳厚与浇薄。
  【17】 迁:变动,转变
  【18】 文: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指文艺作品的感性形式。《国语•郑语》:“物一无文。”《易传•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19】 驰:车马等奔跑,快跑。乱跑,骛:奔驰。驰骛:疾驰,奔走。
  【20】 沿:因袭相传。
  【21】 革:改变。沿革:沿袭变革。
  【22】 物: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
  【23】 理: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
  【24】 常:长久,经久不变
  论书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王羲之、王献之不及古人钟繇、张芝,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质朴因时代而盛行,妍美随风俗而改变。虽然书契的创作,满足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事物发展规律永远如此。
(4): 贵〔1〕能古不乖〔2〕时,今不同弊〔3〕,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何必易〔5〕雕〔6〕宫〔7〕于穴处〔8〕,反〔9〕玉辂〔10〕于椎轮〔11〕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12〕者以为评得其纲纪〔13〕,而未详其始卒也〔14〕。且元常专〔15〕工〔16〕于隶书,伯英尤〔17〕精〔18〕于草体,彼之二美〔19〕,而逸少兼之。拟〔20〕草则余〔21〕真,比〔22〕真则长〔23〕草,虽专工少劣〔24〕,而博〔25〕涉〔26〕多优〔27〕,摠〔28〕其终始,匪〔29〕无乖〔30〕互〔31〕。
  注释:
  【1】 贵:值得看重,重视
  【2】 乖:违背,不协调。《韩非子•亡征》:“内外乖者,可亡也。”(在古代,乖字不当乖巧讲。)
  【3】 弊:流弊。
  【4】 彬彬:形容文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指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文采相称,才能成为君子。此语出自《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该文中,孙氏以“文质彬彬”引论书法,意在强调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 易:改变。
  【6】 雕:刻、画、饰以彩绘,花纹,泛指修饰。
  【7】 宫:宫殿。雕宫指华美的宫殿。
  【8】 穴:洞。穴处:(土室、岩洞)穴处,指居住在山洞。《墨子•辞过》:“古之民未之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9】 反:抵制,背叛,抗拒
  【10】 辂:古代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玉辂:古代帝王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11】 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用整块圆木做车轮的简陋车子。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后来椎轮引申为事物的草创阶段。
  【12】 意:猜测。
  【13】 纲:提网的总绳。纪:法度。纲纪:大纲要领。
  【14】 始:开始。卒:结束。意犹始终。
  【15】 专: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
  【16】 工:善于,长于。
  【17】 尤:更加,格外。
  【18】 精:专一,深入。
  【19】 兼: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
  【20】 拟:比,仿照。
  【21】 余: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22】 比: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
  【23】 长:增加
  【24】 劣:低下,弱下
  【25】 博:多,广,大
  【26】 涉:牵连,关连
  【27】 优:美好的,出众的
  【28】 摠:同“总”聚合,聚在一起
  【29】 匪:非。
  【30】 乖:不顺,不和谐。
  【31】 互:彼此。
  学书贵在学古而不违背时代风尚,学今不与弊俗流同,正如孔子所说:“文采和质朴兼备,才能成为君子。”,何必拘泥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辇而乘陋车呢!评论者又说:“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就象王羲之比不上钟繇、张芝一样。”评论者大概认为论及要领,但是他们没有了解前因后果。况且钟繇只擅长隶书,张芝尤其精于草书;钟繇和张芝的长处,王羲之兼而有之。比张芝的草书,他还擅长真书;比钟繇的真书,他还能写草书。虽然从专精的角度说,王羲之比他们稍差,但从博取众长方面来说,他又比他们做得好。综合来看,彼此各有长短。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3)   (5):谢安素〔1〕善尺牍〔2〕,而轻〔3〕子敬之书。子敬尝〔4〕作佳〔5〕书与之,谓〔6〕必〔7〕存〔8〕录〔9〕,安辄〔10〕题〔11〕后答〔12〕之,甚〔13〕以为恨。安尝问子敬:“卿〔14〕书何如〔15〕右军?”答云:“故当胜〔16〕。”安云:“物〔17〕论〔18〕殊〔19〕不尔〔20〕。”子敬又答:“时〔21〕人那得知!”
  注释:
  【1】 素:向来。
  【2】 尺牍: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后泛指信札,书信。
  【3】 轻:看不起。
  【4】 尝:曾经(副词)。
  【5】 佳:美的,好的。
  【6】 谓:说。
  【7】 必:一定。
  【8】 存:保留,留下
  【9】 录:记载,抄写
  【10】 辄:立即,就。
  【11】 题:写上,签署
  【12】 答::回话,回复
  【13】 甚:很,极
  【14】 卿: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15】 如:与,和
  【16】 胜:超过,占优势
  【17】 物:人。
  【18】 论: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看法。
  【19】 殊:不同。
  【20】 尔: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
  【21】 时:现在的,当前的
  谢安向来擅长书信,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精心给他写一封信,以为一定得到谢安的赏识并收藏,不料谢安立即在信上打接着题写回复他,献之深以为恨。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跟你父亲比较怎样?”王献之答道:“当然比他好!”谢安说:“他人不是这处种看法!”王献之又回答说:“今天的人哪里懂得谁的书法好呢!”
(6):后羲之往〔1〕都〔2〕,临行题壁。子敬密〔3〕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4〕为不恶〔5〕。羲之还〔6〕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7〕。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8〕博〔9〕斯〔10〕别〔11〕,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12〕疑焉。
  注释:
  【1】 往:去,到。
  【2】 都:都城,建康,今南京。
  【3】 密: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偷偷。
  【4】 私:自己
  【5】 恶:讨厌,憎恨
  【6】 还:回来。
  【7】 惭:羞愧
  【8】 专:专长。
  【9】 博:博涉:
  【10】 斯:之。
  【11】 别:差别,不同。
  【12】 或:有。
  
  后来王羲之去都城建康,临行时在墙上题字。王献之偷偷把它擦掉,在原来的地方另行改写,并以为写得不错。王羲之回家看到被改的题字,叹了一口气说:“我走的时候,确实大醉了!王献之听后,内心才感到惭愧。由此可知,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相比,只有专精与博习的区别,而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应该没有疑问。
(7):  余〔1〕志学之年〔2〕,留心翰墨〔3〕,味〔4〕钟、张之余〔5〕烈〔6〕,挹〔7〕羲、献之前规〔8〕,极〔9〕虑〔10〕专精〔11〕,时逾二纪〔12〕,有乖〔13〕入木之术〔14〕,无间〔15〕临池〔16〕之志〔17〕。
  注释:
  【1】 余:我。
  【2】 志学之年:指少年时代,《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 翰墨:本指笔墨,此之谓书画文章。
  【4】 味:体味,体会。
  【5】 余:遗留。
  【6】 烈:功业。馀烈:犹谓遗留下的功业,功绩。
  【7】 挹:舀,把液体盛出来。
  【8】 前规:前人的规矩、规范、法理。
  【9】 极:尽,达到顶点
  【10】 虑:思考。极虑:竭尽思虑。
  【11】 精:精神。专精:专心一志,聚精凝神。
  【12】 纪: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
  【13】 乖:背离,违背。
  【14】 术:技艺。入木之术:喻书法内功深厚,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书祝版。二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5】 间:更替,改变。
  【16】 临池:学习书法。
  【17】 志:志向。
  
  我从十五岁起,留意学习书法,体昧钟繇、张芝的伟绩,吸取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二十多年来,深入思考,用心钻研,虽未达到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水平,但是学书的志向一直不变。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4)   (8):观夫悬〔1〕针垂〔2〕露之异〔3〕,奔〔4〕雷坠〔5〕石之奇〔6〕,鸿〔7〕飞兽骇〔8〕之资,鸾〔9〕舞蛇惊之态〔10〕,绝〔11〕岸颓〔12〕峰之势〔13〕,临〔14〕危〔15〕据〔16〕槁〔17〕之形〔18〕。或重若崩〔19〕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20〕。纤〔21〕纤乎似初月之出〔22〕天崖〔23〕,落落〔24〕乎犹众星之列〔25〕河汉〔26〕,同〔27〕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28〕,心手双畅〔29〕,翰〔30〕不虚〔31〕动,下必有由〔32〕。
  注释:
  【1】 悬:挂,吊在空中
  【2】 垂:东西一头挂下
  【3】 异:奇怪。
  【4】 奔:急走,跑
  【5】 坠:落,掉下。句出卫夫人《笔阵图》:“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如崩也。”
  【6】 奇:惊异,引以为奇
  【7】 鸿:大雁
  【8】 骇:惊起,散
  【9】 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
  【10】 态:形状,样
  【11】 绝:断。
  【12】 颓:崩坏,倒塌
  【13】 势:形状;样式;架式
  【14】 临: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
  【15】 危:高的,陡的
  【16】 据:凭依、倚仗
  【17】 槁 :枯干
  【18】 形:样子
  【19】 崩:倒塌
  【20】 导、顿:皆书法用笔之技法。“导”实指执笔中的运指笔法。南唐李煜《书述》:“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顿,书法用笔中的顿笔,在垂直方向往下用笔谓之顿笔。
  【21】 纤:细小。
  【22】 出:出现,显露。
  【23】 落落:豁达,大方
  【24】 列:排成的行
  【25】 河汉:指银河。
  【26】 同:一样。
  【28】优:美好的,出众的。
  【29】畅:没有阻碍地,流畅。
  【30】翰,羽毛,指笔。
  【31】虚:徒然,白白地
  【32】由:原因。
  
  看到他们书法变化多端,有如悬针垂露的异状,奔雷坠石的雄奇,鸿飞兽散的殊姿,鸾舞蛇惊的状态,断崖颓峰的模样,临高地、踞枯木的险形,或者重似云塌,或者轻如蝉翼;引笔前行,仿佛泉水涌动,顿笔一下,如山岳般安稳。像新月出现在天涯一样纤细,如群星分布在天河一般疏落,他们的书法和自然一样奇妙,不是人工布排能达到的境界。确实智慧和技巧兼有,心和手都畅运无阻。他们不随便下笔,每一笔都有它的理由。
(9): 一画之间,变〔1〕起伏于峰〔2〕杪〔3〕;一点之内,殊〔4〕衄挫〔5〕于毫芒〔6〕。况〔7〕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8〕不傍〔9〕窥〔10〕尺牍,俯〔11〕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12〕,援项籍而自满〔13〕。任〔14〕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15〕拟〔16〕效〔17〕之方〔18〕,手迷〔19〕挥〔20〕运〔21〕之理〔22〕,求〔23〕其妍妙,不亦谬〔24〕哉!
  注释:
  【1】 变:改变。
  【2】 峰:峰或谓锋,指笔尖。
  【3】 杪:树枝的细梢。峰杪犹谓变化之微妙原自笔尖之变。
  【4】 殊:不同。
  【5】 衄挫:指书法用笔中的衄锋和挫锋,均为运笔之法,衄锋乃笔往下行至末端逆笔上收。挫锋亦作挫笔,即在运笔时突然停止以改变方向,一般在运笔至转角或趯处时用。
  【6】 芒: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
  【7】 况:何况。
  【8】 曾:尝,表示从前经历过。
  【9】 傍:临近。
  【10】 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11】 俯:向下,低头,与“仰”相对。
  【12】 “引班超以为辞”:是说人们借用班超学书的态度来为自己找借口。班超(公元32—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人,班彪子,班固弟。明帝时除兰台命史,后坐事免官。永平十六年随窦固出击匈奴,出使西域。永元二年任西域都护,后封定远侯,班超于永平五年与母随兄至洛阳时,家贫,曾经受雇于人,以作书供养母亲,久之生厌,乃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超尝辍业投笔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此句谓不能专精学书者以班超为遁辞耳。
  【13】 “援项籍而自满”:犹言不肯学书或书法不佳者,援引项籍不肯学书的故事来聊以自慰,自我满足。项籍(公元前232—前202年)字羽,下相人,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14】 任:由着,听凭。
  【15】 昏: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
  【16】 拟:仿照。
  【17】 效:摹仿。
  【18】 方:办法,做法,技巧。
  【19】 迷: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
  【20】 挥:舞动,摇摆。
  【21】 运:转动。
  【22】 理: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
  【23】 求:设法得到。
  【24】 谬:错误的,不合情理的。
  
  在一画之中,有起伏的变化;在一点之内,有顿挫的不同。进一步说,一个字由点画组成。如不深研书法,抓住时间提笔俯身练习,而以班超投笔从戎为借口,以项籍不肯学书而自满,随笔蘸墨而成字,心里不明白临摹的方法,手下不知道运笔的道理,想写出妍美的字,不是很荒谬吗?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5)   (10):然君子立身,务〔1〕修〔2〕其本〔3〕。扬雄〔4〕谓:“诗赋小道,壮〔5〕夫不为”,况复溺〔6〕思毫厘、沦〔7〕精翰墨者也〔8〕!夫潜〔9〕神对奕,犹标〔10〕坐隐〔11〕之名,〔12〕乐〔13〕志垂纶,尚体〔14〕行藏之趣〔15〕。
  注释:
  【1】 务:必须,一定。
  【2】 修: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
  【3】 本: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
  【4】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成帝时召对承明庭,奏《甘泉》、《校猎》、《长杨》等赋。除为郎,给事黄门,后仕王莽,为大夫,又着《太玄》、《法言》、《方言》等。后人辑有《扬子云集》,扬雄尝惟其少作。《法言》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壮夫不为也’。”
  【5】 壮:大,有力,强盛。
  【6】 溺:沉湎,无节制。
  【7】 沦:沉没(mò),降落。
  【8】 潜:隐在水面下活动,藏。
  【9】 对奕:下棋。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古画二,一作五丁开山,一作帝仙对弈。”
  【10】 标:显扬。
  【11】 坐隐:下围棋的别称,宋黄庭坚《弈棋》:“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12】 乐:对某事甘心情愿。
  【13】 垂纶:垂钓。三国魏嵇康《兄秀才穆入军赠诗》:“流磻平皋,垂纶长川。”据传姜太公未仕之时垂钓渭水,后以“垂纶”喻隐居。
  【14】 体:亲身经验、领悟。
  【15】 行藏:犹言进与退,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然而,君子处世,一定要修炼基本的技能。扬雄说:“诗赋是小道,大丈夫不吟诗作赋。”何况沉溺于思考用笔,在书法里埋没精力呢!集中精神下棋,还有“坐隐”的美名;醉心于钓鱼,也体验着“行藏”的情趣。
  (11): 讵〔1〕若功定〔2〕礼乐,妙拟神仙,犹挺〔3〕埴〔4〕之罔穷〔5〕,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6〕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7〕赜〔8〕。著述者假〔9〕其糟〔10〕粕〔11〕,藻〔12〕鉴〔13〕者挹其菁〔14〕华〔15〕,固义理〔16〕之会归〔17〕,信贤达之兼善者矣〔18〕。存精寓〔19〕赏,岂徒〔20〕然欤!
  注释:
  【1】 讵:表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2】 定:使安定。
  【3】 挺:亦作“埏”,用水和土。
  【4】 埴:黏土。埏埴,和泥制作陶器。《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河上公注:“埏和也;埴土也。谓和土以为器也。”
  【5】 罔穷:“罔”犹谓无,没有。《史记•秦始皇本纪》:“初并天下,往不宾服。”(宾服:服从)。“穷”指穷尽,完结。柳宗元《非国语•三川震》:“阴阳之无穷。”,“罔穷”犹言变化之无穷。
  【6】 玩:观赏。
  【7】 奥:含义深,不易理解。
  【8】 赜:深奥,玄妙。奥赜:《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探赜”指精微的意蕴。《旧唐书•方伎传•一行》:“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优之。”
  【9】 假:借。
  【10】 糟:做酒剩下的渣子。
  【11】 粕:米渣滓。
  【12】 藻:指华丽的文彩、文辞。
  【13】 鉴:观察,审察。藻鉴:品藻和鉴别。唐刘禹锡《上门下武相公启》:“藻鉴之下,难逃陋容。”。
  【14】 菁:华采。
  【15】 华:精英。菁华:精华也。《尚书大传》:“菁华已竭,褰赏去之。”
  【16】 义理:合乎一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则,犹谓道理。苏轼《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
  【17】 归: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
  【18】 贤达:贤明通达,有才德有声望的人。汉王充《论衡效力》:“文儒非必诸生也,贤达用文则是矣。”
  【19】 寓:寄托。存精寓赏:把最好的见解存录下来,让有识之士来鉴赏。
  【20】 徒:白白地。
  
  何况书法有宣扬礼乐的功绩,如神仙一样妙不可言,象陶匠运用黏土,制作无穷的器皿,似金工运用炉锤,铸出无尽的器物。喜欢奇异的人,观赏书法的各种形态;喜欢探究精微的人,探索书法演变的奥秘。着书立论的人,采用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精于鉴赏的,真正吸取它的精华。书法也是义理的集中表现,贤达的人兼擅其长。存录精华,供人鉴赏,难道书法这样的作用是白费功夫吗?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6)   (12):而东晋士人,互相陶〔1〕淬〔2〕。至于王、谢之族,郗、瘐之伦〔3〕,纵〔4〕不尽其神奇,咸〔5〕亦挹其风味。去〔6〕之滋〔7〕永〔8〕,斯道愈微〔9〕。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10〕,无所质问;设〔11〕有所会〔12〕,缄〔13〕秘〔14〕已深。遂〔15〕令学者茫〔16〕然,莫知领要〔17〕,徒见成功之美,不悟〔18〕所致之由。
  注释:
  【1】 陶:喻教育、培养。
  【2】 淬:磨炼,勉励。陶染:熏陶感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然有才庸隽,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
  【3】 伦:辈,类。
  【4】 纵:即使。
  【5】 咸:皆、都。《易•干》:“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6】 去:距离,差别。
  【7】 滋:愈益,更加。
  【8】 永:久远。去之滋永:犹言离开得愈久。
  【9】 微:衰落。
  【10】 古今阻绝:古今相去甚远,时代隔绝。
  【11】 设:即使、假如。《史记•灌夫传》:“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
  【12】 会:理解,领悟,懂。
  【13】 缄:封闭。为书信封口曰“缄”。
  【14】 秘:秘密。缄秘:犹指封闭隐秘。
  【15】 遂:于是,就。
  【16】 茫: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
  【17】 领要:亦要领,指话语或文章的要点。《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陛下语太多,而无领要。”
  【18】 悟:理解,明白,觉醒。
  
  东晋的士大夫,互相熏陶濡染。至于王氏、谢氏的大族,郗氏、庾氏之辈,即使未能尽得书法的神奇,也深受当时书风的影响。离东晋越远,书法越衰落。后世的书家听到古人有疑问的理论反而称赞,没有掌握书法的根本,运用次要的理论指导书法。古今相隔,我们无法当面向古人求教;假如有所体会,便深藏不露;使其它学书者茫然不得要领,只看到他人书法写得精妙,没有领悟书法写得精妙的原因。
(13): 或乃就〔1〕分布〔2〕于累年,向〔3〕规矩而犹远〔4〕,图真不悟,习草将迷〔4〕。假令薄〔5〕解〔6〕草书,粗〔7〕传〔8〕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9〕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10〕;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11〕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12〕,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13〕于专谨〔14〕;真不通草,殊〔15〕非翰札〔16〕。
  注释:
  【1】 就:到,从事,开始进入。
  【2】 分布:分间布白,指字的点划结构布置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关系的安排,即所谓结字或整体布局,构图。
  【3】 向:对着,朝着,与“背”相对。
  【4】 此二语谓对真书的书写规则无所领会,写起草书来更觉困惑。
  【5】 薄:轻微,少。
  【6】 解:懂,明白。
  【7】 粗:疏忽,不周密。
  【8】 传:传递;传送。
  【9】 阂:阻隔不通。
  【10】 派:水的支流。
  【11】 条:植物的细长枝。
  【12】 畐:同“幅”,布帛的宽度。“方畐”指方形的笺册。中国古代点诰,诏命,表奏等均用方形笺册,故“方畐”亦借指重要文书。
  【13】 殆:大概,几乎。
  【14】 谨:慎重,小心。
  【15】 殊:特别,很。
  【16】 札:古时写字的小木筒。翰札:泛指书信笔札。
  
  有些人虽然多年注重点画结构,但离规矩还很远,临摹楷书不领悟笔法,学习草书就会迷惑不解。假使稍微能写草书,粗略地传承一些法则,便固守己见,不采用公认的法度。他们不能理解,心手交融在一起,就象水同源而流向不同;“转”和“用”的技法,就象同一棵树上分布不同枝条。适应变化和时用,行书地位重要,题榜刻石,楷书为先。草书不兼具真书,似乎近于单调拘谨;真书不参入草意,不是书信。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7)    (14):真〔1〕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2〕性〔3〕;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4〕点画,犹可记文。回〔5〕互〔6〕虽殊,大体相涉〔7〕。故亦旁通二篆,俯贯〔8〕八分;包括篇草,涵〔9〕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10〕殊风〔11〕者焉。
  注释:
  【1】 真:真书,指篆书和隶书,不是楷书。
  【2】 情: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
  【3】 性: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
  【4】 亏:缺损。
  【5】 回:曲折,环绕,旋转。
  【6】 互:彼此。
  【7】 涉:牵连,关连。相涉:有关联的。
  【8】 贯:古代穿钱的绳索,穿,通,连。
  【9】 涵:沉,潜。泳:在水里游动。涵泳:深入体会。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
  【10】 胡:北胡。越:南越。胡、越:胡与越,分别指北方与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疏远隔绝,自然风格大不相同。
  【11】 风: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
  
  真书由点画表现形态,由使转表达情感;草书由使转表达情感,由点画表现形态。草书违反使转的写法,便不是汉字;楷书缺少笔画,还可以记录成文。真书和草书虽有不同,但大体互有关系。所以还要学通大篆、小篆,融会隶书,参酌章草,浸淫飞白,如果不仔细研究,那真书和草书象北胡、南越的风俗大不相同。
  (15):至如钟繇隶奇〔1〕,张芝草圣〔2〕,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3〕;元常不草,使转纵横〔4〕。自兹〔5〕以降〔6〕,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7〕。
  注释:
  【1】 奇:臻于奇绝。
  【2】 圣:跻于圣境。
  【3】 狼藉:此之谓点画密布。
  【4】 纵横:笔势奔放。
  【5】 兹:这,这个,此。
  【6】 降:下。
  【7】 逮:及、达到。《荀子•尧问》:“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至于钟繇隶书臻于奇绝,张芝草书跻于圣境,因为他们专精于一体,达到精妙绝伦。张芝不以楷书见长,但他的草书中点画起伏顿挫,钟繇不擅长草书,而他的真书中使转纵横交错。自钟繇、张芝之后,不能兼备真、草书优点的书家,达不到钟张的成就,不是因为他们专精一体。
(16): 虽篆、隶、草、章,工〔1〕用〔2〕多变,济成〔3〕厥〔4〕美,各有攸〔5〕宜。篆尚〔6〕婉〔7〕而通〔8〕,隶欲〔9〕精〔10〕而密〔11〕,草贵〔12〕流〔13〕而畅〔14〕,章务〔15〕检〔16〕而便〔17〕。然后凛〔18〕之以风神〔19〕,温之以妍润〔20〕,鼓之以枯劲〔21〕。和之以闲雅〔22〕。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23〕。验燥湿〔24〕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25〕。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注释:
  【1】 工:技术和技术修养。
  【2】 用:物质使用的效果。
  【3】 济成:相助促成,《后汉书?卢植传》:“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
  【4】 厥:代词,其。《书?伊训》:“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济成厥美”即济美,犹言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
  【5】 攸:所。《易?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各有攸宜:指各有所宜。
  【6】 尚:尊崇,注重。
  【7】 婉:柔顺,和顺,(说话)曲折含蓄。
  【8】 通: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9】 欲:需要。
  【10】 精:细密的,与“粗”相对。
  【11】 密:精致,细致。
  【12】 贵:值得看重,重视。
  【13】 流:像水那样流动不定。
  【14】 畅:痛快,尽情地。
  【15】 务:一定。
  【16】 检:约束,限制。
  【17】 便:简单。
  【18】 凛:可敬、畏惧。
  【19】 风神:中国古代美学用语,原指人的风采神韵,后指文艺作品中的气韵。
  【20】 温:通“蕴”,犹指积蓄、含蓄。
  【21】 鼓:振动、振作、激发。《易?辞系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22】 和:调和、调适。《国语?郑语》:“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闲雅:娴静优雅。
  【23】 性情:主要指个性、性格方面。哀乐:主要指突发的情感表现。
  【24】 燥湿:指书法里用墨的浓淡枯湿。
  【25】 俄顷:片刻也,晋郭璞《江赋》:“倏忽数百,千里俄顷。”
  
  虽然篆书、隶书、今草、章草,技巧和效果不同,它们表达出的精美,各有所宜:篆书注重婉转而圆通,隶书需要精劲而茂密,草书重视流动而畅达,章草务求有法度而简单。然后以风采神韵让它可敬,以妍美湿润来使它含蓄,以瘦硬老劲使它振作,以安闲雅致使它和婉。这样,可以表达作者的禀性,体现作者的哀乐。察看用笔方法,自古以来标准不变;体会壮年和老年的差别,顷刻之间即可理解。唉,没有步入书法大门,如何了解它的奥秘呢!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7)   (17):又一时而书,有乖〔1〕有合〔2〕,合则流媚〔3〕,乖则雕〔4〕疏〔5〕。略〔6〕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7〕务〔8〕闲,一合也;感惠〔9〕徇〔10〕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11〕,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12〕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13〕,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14〕,四乖也;情怠〔15〕手阑〔16〕,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17〕。
  注释:
  【1】 乖:违背、背离,不协调。《韩非子?亡征》:“内外乖者,可亡也。”《易?序卦》:“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2】 合:符合、适合。《孙子?九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过庭在《书谱》中以乖、合来说明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
  【3】 流媚:犹谓柔媚,明李东阳《兰舟诗送邱苏州南归》:“幽兰出山泽,移植秋风时,清芬寡流媚,借问爱者谁?”
  【4】 雕:“凋”的古字,衰落。
  【5】 疏: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雕疏:凋零,零落。宋苏辙《和毛君州宅八咏?翠越亭》:“檐间翠樾雕疏尽,却放墙东好月来。”
  【6】 略:大致,简单,不详细。
  【7】 怡:和悦,愉快。
  【8】 务:事务。
  【9】 惠:恩惠。《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韩非子?有度》:“不为惠于法之内。”
  【10】 徇:通“殉”,为了某种目的而死。《史记?伯夷列传》:“贪夫殉财。”徇知,犹言舍身报答知己。
  【11】 发:散开,分散。
  【12】 遽:匆忙、仓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景公遽起。”《左传?昭公五年》:“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盖起疆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
  【13】 屈:使弯曲,与“伸”相对。
  【14】 称:适合。
  【15】 怠:懈怠、疲惫、不恭敬。《荀子?儒效》:“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书?大禹谟》:“汝帷不怠,总朕师。”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夜。”
  【16】 阑:衰退、消沉。南朝宋谢灵运《长歌行》:“亹亹衰期?迫,靡靡壮志阑。”情怠手阑:犹言神情疲惫,手腕无力。
  【17】 差:不同,不同之点。
  
  作书时,有“乖”有“合”,合则流畅秀媚;乖则零落粗疏。大略说明原因,各有五种情况:精神愉快,事务悠闲,是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是二合;季节调和,气候温润,是三合;佳纸良墨,互相映发,是四合;偶然兴起,提笔作书,是五合。心不在焉,事务缠身,是一乖;违反己意,迫于形势,是二乖;燥风吹迫,炎日当空,是三乖;劣纸恶墨,两不称手,是四乖;精神倦怠,手腕疲乏,是五乖。在“合”与“乖”之间,书法优劣对比明显。
(18):得时不如得器〔1〕,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2〕,思遏〔3〕手蒙〔4〕;五合交臻〔5〕,神融笔畅。畅无不适〔6〕,蒙无所从。当仁〔7〕者得意忘言〔8〕,罕〔9〕陈其要;企〔10〕学者希〔11〕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12〕厥〔13〕旨〔14〕。不揆〔15〕庸昧〔16〕,辄〔17〕效〔18〕所明,庶〔19〕欲弘〔20〕既往〔21〕之风规〔22〕,导〔23〕将来之器识〔24〕,除繁去滥,睹〔25〕迹〔26〕明心者焉!
  注释:
  【1】 器:工具。
  【2】 萃:聚集、汇集在一起。
  【3】 遏:阻止、阻拦。
  【4】 蒙:昏迷,眼发黑。
  【5】 臻:到。
  【6】 适:切合,相合。
  【7】 当仁:当之无愧。
  【8】 得意忘言:此为《庄子》的哲学、美学命题之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大道》:“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认为“意”重于“言”,对于主体与客体、创造者与欣赏者、表达者与接受者来说,“意”的创造表达和接受领会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只要得到了“意”,便可将“言”忘却。《书谱》引用《庄子》的话,表明在书法创作中只要情感的表现得到了满足,其它的笔墨形式与规则皆可抛却,此乃孙过庭书法美学的最高抒情哲理。
  【9】 罕:稀少。
  【10】 企:踮着脚看,今用为盼望的意思。仰望、盼望。
  【11】 希:观望。
  【12】 敷:陈述、铺叙。
  【13】 厥:代词,其、他的,那个。
  【14】 旨:宗旨、要领。
  【15】 揆:度量、考察、揣摩。
  【16】 庸昧:谓资质愚钝,才识浅陋,常用作谦词。
  【17】 辄:总是。
  【18】 效:显示,呈现。
  【19】 庶: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
  【20】 弘:扩充,光大。
  【21】 既往:过去。
  【22】 风规:风度品格,指文学作品风格。
  【23】 导:启迪。
  【24】 器识:器局与见识。
  【25】 睹:看见。
  【26】 迹:前人遗留下的事物。
  
  天时有利不如工具得宜,工具得宜不如志愿实现。如果五“乖”相聚,使人头脑昏蒙,下笔茫然;五“合”汇集,让人心情愉快,笔画流畅。书写流畅者无所不适;书写昏蒙者茫然无所从。精通书法者,往往得意忘言,几乎不讲到笔法的要领;期望学习的人,只看到表面,而想阐述书法的奥妙,虽然讲述大意,却粗疏不精,白费功夫,未能阐明要旨。不顾个人见解愚昧,讲述自己的习书心得,但愿能弘扬传统法度,启发后学者的聪明才智,去掉繁冗芜杂的论述,看到前人的书论,能够心领意会。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8)   (19):代〔1〕有《笔阵图》〔2〕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3〕,点画湮〔4〕讹〔5〕。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
  注释:
  【1】 代:本应作“世”。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为“代。”
  【2】 《笔阵图》:传为晋卫夫人所作,王羲之书。
  【3】 舛:违背。
  【4】 湮:埋没。
  【5】 讹:错误。
  
  世代相传有《笔阵图》七行,中间画有三幅执笔的手式,图象谬误不真,点画模糊错误。近来在南北各地流传,可能是王羲之的作品。虽然不能确定真伪,但还可以启发初学书法的儿童。既然一般人手中都有《笔阵图》,就不再编录在此文中。至于以前各书家对《笔阵图》的评议,多数流于虚浮文饰,都是描述外面的形状,没有阐明内在的道理。我现在撰述的文章,不采用这些评议。
  (20):若乃师宜官〔1〕之高名,徒彰〔2〕史牒〔3〕;邯郸淳〔4〕之令〔5〕范,空着缣〔6〕缃〔7〕。暨〔8〕乎崔、杜〔9〕以来,萧、羊〔10〕已往,代祀〔11〕绵〔12〕远,名氏滋繁。或籍甚〔13〕不渝〔14〕,人亡业显〔15〕;或凭附〔16〕增价,身谢〔17〕道衰。加以靡〔18〕蠹〔19〕不传〔20〕,搜秘将尽。偶逢缄〔21〕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22〕难觎〔23〕缕〔24〕。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25〕抑扬,自标先后。
  注释:
  【1】 师宜官:汉代书法家。
  【2】 彰:明显,显着。
  【3】 牒: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史牒:史册。《晋书?隐逸传?卒谧》:“伯夷去国,子推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
  【4】 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或作子淑。三国魏颖川人,魏文帝时为博士,给事中,精于古文,晋卫恒《四体书势》:“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唐代张怀瓘《书断》列邯郸淳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入妙品,谓其“八体悉之,师于曹喜,犹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
  【5】 令:美好,善。令范:良好的典范。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成万世之良规,实百年之令范。”
  【6】 缣:双丝的细绢。
  【7】 缃:浅黄色的帛。缣缃:供书写用的浅细绢,泛指书册。唐代颜真卿《送辛子序》:“惜乎困于缣缃,不获缮写。”
  【8】 暨:到、至,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暨乎今岁,天灾流行。”
  【9】 崔、杜:崔瑗和杜度。
  【10】 萧、羊:指萧思话和羊欣。萧学书于羊,以隶书见长。羊则受书法于王献之。(或以萧为萧子云,不合。)萧思话(公元406—455年)兰陵人,宋文帝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后至散骑常侍、中书令、丹阳伊、郢州刺史。工行、隶、草书、南齐王僧虔《论书》:“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殊当不减,而笔力恨弱。”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诗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宣和书谱》谓萧思活书:“风流媚好,殊不在羊欣下。”羊欣(公元370—442年)字敬元。泰山南城人,历官中散大夫、义兴太守等。王献之外甥,尝从舅学书,善隶、行、草书。范晔、萧思话、王僧虔皆师其书。南朝齐王僧虔《论书》:“欣书见重一时,行、草犹善,正乃不称。”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谓羊欣真书“一时绝妙。”
  【11】 祀:世、代。
  【12】 绵:像丝绵那样延续不断。
  【13】 籍甚:盛大、卓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14】 渝:改变,违背
  【15】 显:传扬。
  【16】 附:依从。
  【17】 谢:去世。
  【18】 靡,碎烂,毁坏。
  【19】 蠹:蛀蚀。
  【20】 传:流传。
  【21】 缄:封闭,此谓私下、私自。
  【22】 殆:大概,几乎。
  【23】 觎:见。
  【24】 缕:麻线。
  【25】 俟:等待。
  
  至于象师宜官名声显赫,只在史册载有大名;邯郸淳典范良好,不过在书卷上留个名声,他们都没有作品流传。至于崔瑗、杜度、萧子云、羊欣之后,在这漫长的年代里,出现很多名家。有些在当时已负盛名,经久不衰,其人虽不在世,书法却备受推崇;有的书家依附权势抬高身价,人过世后,书法很少受人称道。另外,有些书法作品因糜烂蠹蚀而不传于后世,或被人搜刮无遗,偶然虽有被鉴赏的机会,但机缘很少,好坏混杂一起,几乎难以辨别。当代闻名的书家,还有墨迹存世,不必凭借别人的褒贬,才能分辨出他们的高低。
(21): 且六文〔1〕之作,肇〔2〕自轩辕〔3〕;八体〔4〕之兴,始于嬴正〔5〕,其来尚〔6〕矣,厥〔7〕用斯弘〔8〕。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9〕之流、龟鹤花英〔10〕之类,乍〔11〕图真于率尔〔12〕,或写瑞〔13〕于当年,巧涉丹青〔14〕,工亏翰墨〔15〕,异〔16〕夫楷式,非所详焉。
  注释:
  【1】 六文:指六书。指六种文字,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谬篆、鸟书。
  【2】 肇:开始,起始。
  【3】 轩辕: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据传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建国于有熊,又号有熊氏。战炎帝于阪泉,战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又传汉字亦初创于轩辕之世。《史记?武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轩辕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黄帝时,因卿云作云书。”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黄帝时,有臣沮涌、仓颉观鸟迹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帝至翠三为之泉,有黄龙负图而至,令侍臣写之,以示天下,曰河图书。”
  【4】 八体:指秦代八种不同用途的书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一说指书史上八种主要的书体。说法不一。宋人周越《古今法书苑?序》:“自仓史逮皇朝,以古文、大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通为八体,附以杂书”。唐韦续《墨薮》:“又曰字有五易:仓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制隶书,汉代作章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传信并大、小篆是也。”
  【5】 正:秦始皇姓嬴名政。
  【6】 尚:久远。
  【7】 厥:它的。
  【8】 弘:大。
  【9】 龙蛇云露:皆为中国古代象形书体之名。龙书传为庖牺氏时的古文字,六书之始。元郑杓《衍极》:“太暤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荣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蛇书,鲁人唐综,当汉、魏之际,梦龙绕身,寤而作之。”元刘有定记“唐终为‘唐综’”,“梦龙”为“梦蛇”,黄帝时,因卿云作云书。唐徐坚《初学记》:“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阿那若浓露之垂,故谓之‘垂露’。”
  【10】 龟鹤花英:一作“龟鹤芝英”,皆为中国古代象形书体之名。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鹤头书”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家尺一之简是也,亦名“鹤头”,“芝英书,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11】 乍:暂时、短暂。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文选?张衡〈西京赋〉》:“将乍晚而未半,怵悼栗。”
  【12】 率尔:轻率。《晋书?文苑传?袁宏》:“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
  【13】 瑞:吉祥。
  【14】 丹青:做颜料的丹砂和青雘,后泛指绘画。
  【15】 工亏翰墨:犹言“谈不上翰墨工夫。”
  【16】 异:不同于。
  
  况且“六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黄帝;“八体”的兴起,则始自秦始皇。距今岁月悠久,历史作用巨大!但古今时代不同,妍丽和质朴概念也不同,既然现今不用,就略去不谈。还有龙书、蛇书、云书、垂露篆之流,龟书、鹤头书、花书、芝英书之类,只是简单地摹拟物象,或者图写吉祥图像,和绘画有关,与书法并无多大的关系,不能当作书法规范,因此很少讨论 “六书”和“八体”。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9)   (22):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1〕十章,文鄙〔2〕理疏,意乖言拙〔3〕。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4〕未泯〔5〕,翰牍仍存。观其致一书、陈一事,造次〔6〕之际,稽〔7〕古斯在。岂有贻〔8〕谋令嗣〔9〕,道叶〔9〕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10〕。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11〕寥〔12〕!非训〔13〕非经,宜从弃择〔14〕。
  注释:
  【1】 《与子敬笔势论》:传为王羲之所作,对该文的真伪,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过庭运用“内证”证明该文之伪。
  【2】 鄙:粗俗。
  【3】 拙:笨,不灵巧。
  【4】 尘:、世间。
  【5】 泯:消灭,丧失。
  【6】 造次:匆忙。轻率。
  【7】 稽:考证、考核。《荀子•正名》:“无稽之言。”
  【8】 贻:遗留,留下。
  【9】 嗣:继承。柳宗元《六逆论》:“宋襄嗣而子鱼退,乃乱。”
  【10】 叶:和洽。
  【11】 诞:欺诈,虚妄。
  【12】 寂:静,没有声音。
  【13】 寥:稀少。
  【14】 训:典式、法则。
  【15】 择:选择、挑选。《荀子•性恶》:“择良友而友之。”
  
  世传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句鄙俗,理论疏率,意义谬误,言词拙劣,仔细研究它的主旨和情趣,绝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地位高,天份好,格调清隽,文辞雅致,在世间的声誉并未泯灭,书信仍有存世。研究他写一封信,谈一件事,即使在仓卒的时候,还在考求古训。传授书法给后代,应该合乎义理,而此书竟然违反法则到这样的程度!又说他跟张伯英同学,更是荒诞无稽。若是汉代末期的张伯英,时代和东晋完全不接近;如果晋代有同名的张伯英,为什么史书上寂寥无闻!此书既不是法则,也不是经典,应该放弃。
(23): 夫心之所达〔1〕,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2〕、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3〕酌〔4〕希夷〔5〕,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6〕将来。今撰执、使、转、用〔7〕之由〔8〕,以怯〔9〕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10〕掣〔11〕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吁〔12〕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注释:
  【1】 达:通晓。
  【2】 通:懂得,彻底明了。
  【3】 冀:希望。《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
  【4】 酌:考虑,度量。
  【5】 希夷:指空虚静寂,无声无色的玄妙境界。《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 俟:等待。
  【7】 执、使、转、用:皆为用笔运笔之法。“执”指执笔,“使”指运笔,“转”指转折。“用”指点画结构安排。清代宋曹《书法约言•答客问书法》:“客谓谢陵子曰:‘作书之法有所谓执,可得闻乎。’射陵子曰:‘非浅深得宜,长短咸适之谓乎。’曰:‘其次谓使,可得闻乎?’曰:‘非纵横不乱,牵掣不拘之谓乎。’曰:‘次为转,可得闻乎。’曰:‘非钧镮不乖盘纡相属之谓乎。’曰:‘次谓用,可得闻乎?’曰:‘非一点分相背,一划辨起伏之谓乎。’”
  【8】 由:方法。
  【9】 怯:害怕;畏惧。
  【10】 牵:拉,引领向前。
  【11】 掣:牵引,拉。
  【12】 纡:屈曲,曲折。
  
  心中的领悟,不易用语言表达;语言明了,也不易形成文字。只能大概描述它的形态,陈述它的要领。希望能描绘书法的玄妙境界,体会到它的精妙之处。我还做不到,只好等后人来完成。现在解释执、使、转、用的方法,让迷惑不解的人有所领悟:执,就是执笔有浅深长短之分;使,就是运笔有横竖撇捺之别;转,即行笔的转折呼应;用,即结构的揖让向背。
广告商链接:

猜您也喜欢

  • 赵孟頫的浪漫爱情,羡煞后人!
    赵孟頫的浪漫爱情,羡煞后人!
  • 王羲之的用笔,都在这些细节里
    王羲之的用笔,都在这些细节里
  •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
  • 陆小曼,不可不看的一道风景
    陆小曼,不可不看的一道风景

  •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