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来自网络,有版权争议请邮件shufa_2015@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法理论 > 古代书家杂谈 > 阅读正文

(传)王羲之《书论》原文和译文

时间:2015-03-17  来源:  点击:
广告商链接:

(传)王羲之《书论》

 

【作者介绍和解题】

王羲之(三○三年——三六一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晋书有传。早年夫人)学书,后转师叔父王廙,遂得众体之技法。草书师法张芝,正书、行书得力锺繇,增损古法,一变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今体。评者以为其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梁武帝萧衍 《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张怀瓘 《书断》称其“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列其隶书、行书、草书、章草、飞白入神品。由于他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其书迹为历代所宝,影响极大,有“书圣”之称。传世书作甚多,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等为著,存世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快雪时晴》、《奉橘》、《丧乱》、《孔侍中》,以及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历代所辑录的王羲之书论如下表所列:

 

备注

 

法书要录

墨薮

墨池编

书苑菁华

古今法书苑

佩文斋

书画谱

1

自论书

 

自论

自论书

自论书

自论书

2

笔论(不录)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笔势论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笔势论十二章

笔势论十二章

3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用笔阵图法

笔阵图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4

 

 

用笔赋

 

用笔赋

用笔赋

5

 

 

草书势

 

 

 

6

 

 

 

 

 

 

7

 

 

天台紫真笔法

白云先生书诀

白云先生书诀

记白云先生书诀

 

(传)王羲之《书论》(2)

王羲之的这篇《书论》,是从书法的各方面要求来论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文章首先提出“字贵平正安稳”,但这一要求,绝非“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而是要在“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成大,或长或短”中求之.还必须“或类篆籀,或似鸽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接着提出:“必注意详雅起发,纬密疏阔相间。”这是在“先构筋力,然后装束”的原则前提下提出的,所以对“作一点”、“作一波”、“作一字”、“作一行”、“作一纸之书”都有具体的严格要求.至于掌握纸笔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是为保证“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而服务的。接着再提出“凡书,贵乎沉静”.沉静,是指书者的“结思”和“心”而说的.而结思,却必须在下笔之前.而且又“心欲急不宜迟”,可贵之处,就在于“未作之始”,“令意在笔前气最后提出“字有缓急”的问题。为什么要有缓急?“斯乃取形势也”.至于那种笔画须缓、须急,并不是机械的。应做到迟中有急、曲中有直、藏中有出、起中有伏。以上四个方面,均可看出“夫书者,玄妙之伎也”.

 

(传)王羲之《书论》(3)

 

 

【原文、注释和译文】

 

原文: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锺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译文:

书法是一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事理、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那是学不好的。总的说来,学习书法必须用心钻研思索。我看到李斯论笔势的文章,以及钟繇的书法,都是讲究骨力的。恐怕子孙们记不住我平时所讲的,因此有以下的记述论析。。。

 

原文: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译文:  

   不论研习或是鉴赏书法,并不贵于平正安稳。先要讲究用笔。用笔有偃有抑,有欹侧有倾斜,(字体)或大或小,(笔画)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像篆书籀文,或似鹄头诏版之书,或如飞白隶书,或近似八分之书体,或如虫食木叶,或如蝌蚪古文,或如壮士佩剑那样雄健有力,或如妇女那样婉媚纤丽。

 

 

 

(传)王羲之《书论》(4)

 

 

 

原文: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於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译文:

要作书,先要设想内在的筋力,然后考虑外在的形貌装束。开始书写必须要有安详温雅的心态。(字与字)要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手腕悬空。每作一波,要先抑后曳。每写一字,要用数种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而发笔如籀篆;有的竖画如深林中的乔木,而曲折则如钢钩;有的上端尖如枯秆,下端则细若针芒;有的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湍。每作一字,横竖之间要互相呼应。每写一行,要字字明媚多姿,相辅相成。书写时首先要存筋藏锋,淹没用笔起止的痕迹。用尖笔必须落笔深厚,自然天成,不要让笔锋露在画外,免得漂浮怯弱。用新的毛笔书写要求俊逸爽朗有神,就是要避免在点画上有瑕疵。每作一字,应当把各种书体的意趣掺和进去。如果在一张纸上书写许多字,就要字字在意趣上各有特征,不要雷同。如果在软的纸上用毫毛强硬的毛笔写字,在硬纸上用毫毛柔软的毛笔写字,纸与笔相差甚远,写出来的字就会显得强弱不够协调。 

 

 

(传)王羲之《书论》(5)

 

 

原文: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下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来源书法 屋,书法 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译文:

凡作书法,思想上贵于沉静。要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在未写字之前,就已经有成熟的构想,成竹在胸。下笔书写时不要慌乱,必须迟重。为什么?因为笔好比将军,发号施令当然要谨慎稳重。但是,心里要有急切创作的欲望,不能迟疑缓慢。为什么?因为心好比箭锋,射箭时不能慢吞吞,慢吞吞箭就射不中靶子了。至于写“乌”字,开始下手写那一撇,要点得快,而书写横画或直画则要迟缓一些。但是,写“乌”字下面的曲脚那一画,要写得快一些,这是为了趋骤取势。每次书写,都要慢快结合,慢十分快五分;曲直结合,曲十分直五分;藏出结合,藏十分出五分;起伏结合,起十分伏五分。这样写出的字,才可称是书艺。如果写直画急忙牵引裹束,写出来的字一时看好像是书法,但看久了就会感到乏味。同时还要讲究用笔着墨的技巧,毛笔染墨可超过毫毛长度的十分之三,但浸染不能太深,否则笔毫软弱无力。可把富于油脂的松树节心和松墨一同研磨,以助墨汁的凝固。墨的光泽长久不退,以这样的墨来写字,字就写得更好了。

广告商链接:

猜您也喜欢

  • 你真的搞懂“隶书”了吗?
    你真的搞懂“隶书”了吗?
  •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
  • 观点| 做到这十点,你的握笔就对了
    观点| 做到这十点,你的握笔就对了
  • 清代有本书,叫《书法秘诀》
    清代有本书,叫《书法秘诀》

  •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