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来自网络,有版权争议请邮件shufa_2015@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法史 > 阅读正文

名碑名拓 相得益彰—《鲜于磺碑》及碑文的传拓

时间:2015-03-16  来源:  点击:
广告商链接:
名碑名拓 相得益彰—《鲜于磺碑》及碑文的传拓

    汉代碑刻大多数出土于清代。清代早期出土的汉碑,多数已经不见原石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出土的汉代碑刻不多。1973年,天津市武清县兰城村出土的《鲜于瑛碑》,其字多呈方形。它以用笔凝重、结构严谨、精密内敛、面貌规范又浑然一体的风格以及其出土后碑身完整、书体优异而令世人瞩目。《鲜于磺碑》拓本出现以后,流传社会,香港学术期刊《书谱》首先发表,随后北京文物出版社也以碑帖形式出版。《汉鲜于瑛碑》拓本的出版,顿时轰动了书林学界,并被认为是自明代出土《张迁碑》以来,唯一一件可与之相媲美的汉碑。《鲜于磺碑》因此而声名远播,享誉中外。



    我是在1982年刚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书法》上看到《鲜于磺碑》拓本的影印件的。碑首有画像,碑额为阳刻汉篆,上面写着“故汉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碑阳、碑阴共有827个字。立碑年代是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整座石碑保存完好,除9字泐损难辨外,通碑字迹清晰。当时我看到这《汉鲜于磺碑》拓本的印象首先是觉得碑好,同时又感到拓本的拓工也好。
    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均需要有清晰的拓本。因此,新碑出土的初拓问题是件大事,需要高手、名家启拓。当时在《中国书法》上看到这件《鲜于磺碑》的时候,就觉得该碑的“拓功”极其高明。大家知道,传拓技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术,始自唐代。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前,利用传拓技术可以记录文物的形状、文字和图形,以此流传后世。我们看碑帖,有时也很关心碑帖的拓功。看到《鲜于磺碑》的拓功如此精到,当时我就比较留意。后来才知道,1974年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特地聘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金石碑帖鉴定专家、器物传拓专家马子云老先生,专程到天津手拓《鲜于瑛碑》。这可真是名碑名拓手,堪称双璧。
    《鲜于瑛碑》1993年就出现了翻刻本。所谓翻刻本就是用原拓重新上石再刻、再拓的拓本。据闻后来翻刻本也已价值不菲,可见《鲜于磺碑》拓本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的声誉有多高。
    汉碑的写与刻的问题,是学习汉碑者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碑文基本上要经过书丹、刻石两道工序。今天我们看到的《鲜于瑛碑》与其他碑文一样,是经过了写(书丹)、刻和拓三道工序之后的成品。刻、拓这两道工序的精粗直接影响着原作的精神与面貌。原作者的书法笔迹,在刻石的过程中,艺术风格已大打折扣了。镌刻后的笔道与原笔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启功先生有“师笔不师刀”之说。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大多数的汉碑因其时代久远、风化等原因而漫漶不清,《汉鲜于磺碑》却是个例外,出土时字口如新,生动可爱。但是刀刻的痕迹却是历历在目,刊刻者的刀法对笔画和原字的影响与改造作用十分明显。短竖画刻得简朴率意。如“博”、“鲜”、“磺”、“经”、“谦”等字,在刻时,起笔处往往再垂直切一刀,造成所谓的方笔,刀锋齐平清晰。这是在纸面上用毛笔写字所无法产生的效果。对于一个字的主笔如长撇、大捺,比起短画短笔来说,刻工则认真模拟原书者的笔迹,细微处亦很逼真传神。因此,我们在临摹《鲜于磺碑》时,要临其笔意而不必去刻意模仿其刀痕的尖锐棱角,做到既不失金石气,又能笔意畅达遒劲;不要为人们所说的什么“方笔、圆笔”的教条所惑。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在碑文中有些字的笔画是明显漏刻,如“狂”、“荒”等字的竖画漏刻。类似于“狂”、“荒”等字也不可能是因“避讳”而漏刻笔画。漏刻的笔画多为短竖画,说明刻工在刻短竖画时是草率和不经意的。我们还怀疑,在刻字的时候,刻工们不是按照笔画的顺序刻字的,大面积的先刻横画,然后再刻竖画,也未可知。因此,在临摹时要动脑筋,不可一味地按原作摹写。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鲜于磺碑》的章法十分整齐划一。由于碑石在书写时有界格,所以碑文竖成行而横成列,排列十分规矩。但在章法上并没有因为有界格而致使死板。它通过字的大小、宽窄来增加章法的穿插、避让和参差错落。它还通过每个字都紧靠界格的上沿这一处理方法,造成了上齐而下不齐的艺术效果。虽然每个字都不逾界格,但字的大小、长短追求变化,避免单调,不求一律,各尽其势,自由发挥,于是显得灵活多变,活泼可爱。因此,《鲜于磺碑》的章法既严谨规范又不刻板呆滞,犹如列队严整、整装待发的纠纠武士,雄强pi悍而又出人有度,格调高雅又不失礼法。后来人们在隶书创作中,也往往使用界格的方法,大概是借鉴这一艺术形式的结果吧。
    我们解读《鲜于瑛碑》,很容易联想到《张迁碑》,这是因为两块碑文的书法风格极其相近的缘故吧。《鲜于磺碑》的书法风格,是一种古朴雄壮、方正严谨的艺术风格。《鲜于磺碑》字体虽小,但气势很大,字的用笔不拘泥于细微末节的描画,不像《曹全碑》那样妩媚婀娜。它沉着雄浑,笔厚气厚,但又不失其灵动;险而不危,奇而不怪,不越法度。因此,《鲜于瑛碑》所具备的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任何碑文都不可替代的。《鲜于磺碑》笔画丰厚饱满,波法平整,横画的感觉略比竖画粗,使我们联想起清代的金农书法的个性。虽然金农那时还没有看到《鲜于磺碑》,但其书法,尤其是其隶书的横画比竖画粗的感觉却与《鲜于磺碑》有相似之处。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鲜于磺碑》字形变化十分生动,有的字重心高举,下方散开,带有篆书上紧下松的意趣;有的则重心较低,呈敦厚之状,形象可爱;有些字又重心偏移,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动势出入于微妙之间。大多数字的波挑也与众汉碑不同,许多横波肥厚而作扭锋上翘状,显得生拙涩劲,憨态可掬,更增添了一种情趣和幽默感。《鲜于磺碑》真是妙趣横生。《鲜于磺碑》的碑阴与碑阳虽然出于一人之手,但碑阴的变化和气度更大,更加自由奔放、随意所适、任情恣性、无拘无束,其艺术风格也更具特色。总之,《鲜于磺碑》所显示出的那种庄重典雅、朴茂壮美的面貌,和其独具特色的含蓄浑厚的艺术感觉,与《西狭颂》、《邮阁颂》、《张迁碑》等碑的雄强风格前后遥相呼应,在汉隶中独树一帜,融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兼众美者。
    《鲜于磺碑》出土的时间较晚,评论文字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艺术价值的认识会不断升华。

兰亭集序原文 苏轼简介 草书 硬笔书法教程

广告商链接:

猜您也喜欢

  • 张元济:故向书林努力来
    张元济:故向书林努力来
  • 挺走险径 意外折桂—欧阳询的成功之道
    挺走险径 意外折桂—欧阳询的成功之道
  • 长枪大戟 离经叛道—黄庭坚崭新的线条语言形式
    长枪大戟 离经叛道—黄庭坚崭新的线条语言形式
  • 王懿荣书法:好古成魔力最坚
    王懿荣书法:好古成魔力最坚

  •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