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来自网络,有版权争议请邮件shufa_2015@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法史 > 阅读正文

书体演变的依据与书体风格

时间:2015-03-17  来源:  点击:
广告商链接:
    一、便捷与贯气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其社会意义首先是实用.所以随着社会生活内容日益繁杂,在汉字的书法上便自然地产生了“便捷”要求.这一要求是书体嫂变的最基本原因。所谓“隶为篆之捷”,即说明隶书写起来比篆书便利,而真书写起来又比隶书便利,当然,草书、行书则更为便利了。为达到“便捷’,就必须使构形笔画日趋约易,并加强点画用笔的贯气程度,即加强点画之间的笔势连贯性。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造成了象形性文字—篆书的解体。汉字在其早期所具有的象形意味随着书法体势的娘变,日益减弱,以至消失。陆宗达先生《说文解字通论》中说:“许慎认为最古的汉字,它的字形结构,保存了造字的笔画意义,叫‘笔意’。……汉字的形体是不断变化的,笔画日趋约易,加以书法取姿,致使原有的笔意漫法不明.已不能分析它的点画结构有何意义了,这种字形叫‘笔势’.”“笔意与笔势是汉字字形发展变化的规律。自篆书以后,隶、草以至正楷无不变为笔势。”“笔势煊变是汉字普遍现象。”所谓“笔势”性的字形,毫无疑问,是前述两个方面的因素所致。这一规律左右着书体煊变.由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最终形成新的书体。
    二、新体—正体—古体
    一种新的书体,在其萌生、成长以至成熟的过程中,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也随之起变化。在前代认为是新体的,发展到后代便成了正体。在前代认为是正体的,发展到后代便成了古体.这是一条规律。诚如启功《古代字体论稿》中所说:“每一个时代中,字体至少有三大部分:即当时通行的正体字.以前各时代的各种古体字。新兴的新体字或说俗体字.”“前一时代的正体,到后一时代常成为古体,前一时代的新体,到后一时代常成为正体或说通行体。”例如,在汉代隶书盛行,广泛运用于典籍、官方文书和碑铭的书写,这是当时的正体,而在某些用途上,如汉碑额上常使用篆书,以示特别的庄重,这是当时的古体‘草书、行书、真书从边睡战争中的中下层士吏和士卒的赴急文书中,从一些平常用途的书写中,即从草率求速的隶书中逐步萌生、成长起来.这是当时的新体。但往往就是这些新体表现得最为活跃,最有生气,它们不断在变,虽然还没有“长大成人”,但它们已显示出未来书法的发展趋势。由这一条规律,我们可以理解,真书之所以自魏晋以后逐步取代了隶书的地位,用以写经典、写碑铭的原因了。这有一个由新体发展为正体的过程,新体从前代正体中萌生、变化,起初是前代正体的草率形态,随着发展变化,逐步形成新的体貌。这种成一长中的新体,原是没有什么法则的,在它逐步趋于成熟,形成一整套法则的过程中,它也逐步地为社会所公认,最终以新的正体完全取代前辈正体的地位。而各书体的法则,是由“便捷”的实用因素和审美的艺术因素结合而成的,它揭示了书体形成过程中“先草而后工”的规律。
 三、手写体皿迹与刻铸铭文两大系统
    现今见到的古代书法遗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刻、铸铭文.如甲骨刻辞、鼎彝款识、石刻、砖刻等等;一是手写体墨迹,如甲骨、玉器和陶器上的朱书和墨书,竹木简犊、帛书、纸书等等。
    过去,由于出土的墨迹资料很少,一般多从刻、铸铭文方面来论书法的嫂变,但因刻、铸铭文资料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有些问题难得确解。如甲骨文和鼎彝款识之间,单刀刻就的甲骨文体貌与经刻范复经浇铸的金文体貌是两回事。还有秦刻石小篆的体貌又是如何变为汉碑隶书体貌的呢?它们之间缺少必然的承上启下的联系。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金石盘盂都是有为而作的,真正的古代文化,应该A竹帛来记载的。”与此同理,各种刻、铸铭文都是出于特定用途,用特定的材料、工具加工而成的,真正的书法面目,应该是靠当时的手书墨迹来体现的。
    殷商书法的真实面目,看朱书、墨书可知。而甲廿刻辞由于其质地坚硬,又大多以单刀刻就,表现不出毛笔字的体态用笔,故笔画挺直,粗细均匀,入刀出刀处常见锋迹,笔画转折处多方折,即弧圆结构,亦以数刀短直线相接而成。也有效仿手书体态用笔的刻辞,如《宰丰骨》,但每一笔画都得两刀以上方能完成,由于锲刻不便,为数很少。商至西周前期的鼎彝铭文,其体貌近于手书墨迹,当然是打了折扣的,经过刻范、浇铸工艺,手书用笔之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神采很难表现出来。
    鼎彝铭文多记功颂德之言,传子孙万代之事,其性质是郑重庄严的,在书风上的体现,则是使西周中期以后的铭文用笔日趋均匀,结体日趋端正,章法日趋整齐,如中期的《墙盘》、《大克鼎》,晚期的《拢季子白盘》等。这一路书风的发展,经东周秦公签,秦公钟、石鼓文等,越来越L'整,到秦代形成诸刻石小篆那样空前规整的书体,则是很自然的历史结果。这种书体,由千其过干谨严刻板而难写,故随着秦朝的灭亡,它也无声无息了。
    隶书直承战国时代的手写体演化而成,井非经过秦小篆。而战国时的手写体与春秋末的侯马盟书、殷商朱书和墨书又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其间,西周时期尚未发现手写体摄迹,但由殷商吊迹和东周墨迹可以推知,西周时期的手写体墨迹的笔画形态当为同类,这也可从西周早期及中期的一部分鼎彝款识中得到佐证。汉末以后通称战国古文为“科斗书”.其实这种笔画形态远在殷商即可找到实证.可见,这是篆书手写体笔画形态的基本特点。
  隶书在西汉时已成长为“成年”的体貌,在社会上下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到了东汉桓、灵时代,手写体的隶书被用于书写大量的长篇碑铭.并在此过程中日益整齐化、规范化。由于碑铭多为记功颂德之文,故其书风多恭谨庄重.这是隶书作为雅体、为官方所积极利用的反映。
    伴随着隶书的成熟,在边F@军用赴急文书中.在民间一般用途中,在文稿起草中,书法面貌不断在“便捷”的要求下产生着日益显著的变化,这就是草、行、真诸体在草隶中胚胎发育,逐步成长起来,以至到了魏晋时期各自成体,并不断得到发展。
    可见,手写体墨迹是各时代书法的真实面目.特别是其中的新体.前代正体向后代正体演变的信息,首先从这新体中传递出来。从时代来说,战国和东汉则是书体演变的两个关键时期。
    以上三大规律.既是我们研究书法演变时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书体演变期各种书法风格的产生和变化时应该首先抓住的要点,因为这三大规律正反映出书体演变期书法风格形成和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
广告商链接:

猜您也喜欢

  • 书坛盟主 独步天下—评说蔡襄
    书坛盟主 独步天下—评说蔡襄
  • 唐代隶书 “自郐以下”唐隶书
    唐代隶书 “自郐以下”唐隶书
  • 长枪大戟 离经叛道—黄庭坚崭新的线条语言形式
    长枪大戟 离经叛道—黄庭坚崭新的线条语言形式
  • 有虔秉钺 如火烈烈—《虢季子白盘铭文》的血腥道白
    有虔秉钺 如火烈烈—《虢季子白盘铭文》的血腥道白

  •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