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来自网络,有版权争议请邮件shufa_2015@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海点滴 > 阅读正文

对于书法学习者和书法家来说,怎样才算真正的尊重经典?

时间:2015-03-17  来源:  点击:
广告商链接:

对于书法学习者和书法家来说,怎样才算真正的尊重经典?


    谭文给我扣的第二顶帽子是“对如此优秀的传统经典”缺乏“起码”的“敬畏和感恩”。这样的结论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谭文作者是这样“看”出来的—他引了拙文一段话:“对于我们,传统当然重要,甚至说须臾不可离。但我们应该把它当做自己行走攀登的手杖而不是别的什么。”请大家注意,我原文中的话是“经典”而不是“传统”,烦请大家对照原文,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这一点谭作者也承认(见上文)。既如此,为何故意篡改我的原文?用这样的手段是否算是陷害?是不是有点不道德?下边接着又引了拙文一句—“二王再好,也只是我们的一根手杖手杖一根,如此而已”。显然,经典、二王对于书法艺术传统来说,是个别,而不是一般,是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对“个别”意义的“经典”与二王,做了一个“手杖”的比喻,笔者认为并无半点不敬,相反,这正是出于真正的尊重。对于一位书法学习者、书法艺术家来说,仅仅对书法经典、二王书法神化膜拜,是真正的尊重吗?当然不是。或者只是反复论证经典如何伟大,二王如何了不起,是真正的尊重吗?当然也不是。手杖让“行路”的人寻僻探幽攀登高峰,而不是懒卧床头不思进取,仅拿“宝贝”当标签包装自己向人炫耀,谁更尊重和感恩呢?如果谭作者认为这个比喻不雅便是不尊重的话,那么请问:你在篇末所引吴敬琏的话—我们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是“没有人愿意站在前辈大师的肩上”,把前辈大师踩在自己的脚下,是尊重还是不尊重?我之所以用“手杖”这一比喻而没有用人们常说的、昊敬琏先生此处也说的“站在肩上”的比喻,是因为艺术与科学是不一样的,科学发展,后人能站在前人肩上,艺术发展却不能,艺术的进步往往是推倒重来。这话是黄永玉先生说的视《给艺术两小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肋。我想,画家黄永玉可能比科学家昊敬琏对艺术发展规律的体验更真切、更准确一些。那么,怎样“推倒”、“重来”呢?那就是凭借前辈创造的“经典”当做“手杖”,去跋涉、探险、攀登,创造出新的经典,那不是对前人经典的最大尊重,对“传统”的真正发扬光大吗?
    谭文作者认为笔者藐视经典,认为“于文中赫然有这样的句子:‘有时我们忍不住要问一句,到底是经典多了好呢?还是经典少了好呢?经典是评价标准吗?是我们跋涉过程中身背肩扛的包袱吗?’”这大概是谭作者最不能容忍的了。如果联系拙文上下句的意思,含义自明。这是个本用不着回答的反问句,既然谭作者不明白,我现在就回答给你听——(1)寸于有慧根的善学者来说,天地万物碑帖内外无不是书法,自然是经典越多越好,但对于泥古不化者来说,经典多了可能就把他累死、压死,②经典不是评价标准,此意前边讨论过,用前代的经典做标准,后世的经典几乎全部“不合格”。③经典本不应成为我们跋涉过程中身背肩扛的包袱,但确实有人习惯了这样扛着,否则就没有“本本主义”这个词了,就没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感叹了。
    谭文还说:“为了进一步冲淡、弱化进而贬低经典,于文到了最后才扣上题目,‘经典临摹与民间采风’,提出了一个民间的概念,来与经典分庭抗礼。他说:‘学经典用心也用手但主要是用手,所以强调‘临摹’。学民间用手也用心但主要是用心,所以称之为‘采风’。因为前者是为了熟悉规范锤炼技巧,而后者则是为了寻找启迪激活思想。”谭作者好歹还算看明白了我这篇小文的核心意思。不过,这里的引文显然是断章取义了。(来源: )我把前后几句连起来再引述一遍,读者朋友一读便知。—“临摹与采风都是学习,但学习的方式方法及其特点意义各有不同,学经典··一障文所引部分不再重复)前者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成长为书法家的必经之路,而后者则是一位成熟的书法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不该拒绝的动力源泉。”既然都是学习,拙文何以非用“采风”一说?原文说得很明白—“学习经典碑帖与学习民间书法之所以造成对立,我想关键原因是大家在语言表述上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因此我在题目中把这个问题表述为—经典临摹与民间采风。”如果大家留意,便不会不了解这几年“民间书法是什么以及可不可学”的激烈争论。我此文的意思非但不是如谭作者所诬—“提出一个民间的概念,来与经典分庭抗礼”,“人为地将它们分裂为二,又将其看做势不两立”,而是把对两者的不同的学习方式特点意义区别开来,统一起来。如果我没说明白,怪我笔拙:但如果我写清楚了,你再断章取义,得出相反结论,只能说明你是在故意歪曲。谭作者歪曲之后,又写道—“为什么学经典只能考虑‘熟悉规范锤炼技巧’,不能手心并用,学习更多更深的东西?”我只能先不礼貌地问一句,谭作者临没临过帖?临过几年?我在原文说得已经非常清楚了,这是学习书法不同阶段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的侧重,我再重复一遍,我的话是—在心手并用的前提下的各阶段应有不同侧重。其原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对于初学者.规范不熟悉,技巧不过关,让他用心去体会经典的深刻含义,“学习更多更深的东西”,岂不适得其反?同样,对于一位临帖经年、技法精熟者,还天天死学傻临某碑某帖而不知用心参悟变通,岂不变成“写字匠”?


广告商链接:

猜您也喜欢

  • 几个小技巧,让你的临帖更到位
    几个小技巧,让你的临帖更到位
  • 书面文心:欧阳中石谈书法创作与汉字的传承
    书面文心:欧阳中石谈书法创作与汉字的传承
  • 书法艺术的微信互动营销
    书法艺术的微信互动营销
  • 书法家范德俊:我眼里有两个《兰亭序》
    书法家范德俊:我眼里有两个《兰亭序》

  •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