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来自网络,有版权争议请邮件shufa_2015@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法理论 > 书海点滴 > 阅读正文

心与手的坚持——关于书法学习的谈话

时间:2018-05-08  来源:书画相约  点击:
广告商链接:

 

心与手的坚持——关于书法学习的谈话

赵 熊 1949年2月出生于西安,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终南印社社长。

赵 熊 隶书跋《汉无极吉文瓦当》中堂

心与手的坚持——关于书法学习的谈话

书法报:您学习书法篆刻已经50年了,其中有哪些感受?

赵 熊:真不能想象,50年的学习过程竟如眨眼一般。说到感受,可以粗略地概括为心手并用、持之以恒、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其实,这些也都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话,只是每个人的体会有所不同。

在学习创作过程中,心手并用是很重要的一点。简单地说,动手偏向于解决“知其然”,动脑解决的则是“知其所以然”的问题。特别是在最初阶段或某个学习创作提升、转折阶段时,心手并用愈显出其重要性。早年,我偏重于隶书,主要以汉碑为范本,后来想加进一些新东西,便把北碑中刚健猛利的用笔糅合进来,几年之后,的确有不少变化,但觉得“古”意不够,遂又溯流而上,思考着在隶、篆之间寻求结合点。

书法报:是不是在1986、1987年称之为“五分书”的那种?

赵 熊:是的。所谓“五分书”,我自己定义为以隶书用笔和形态写篆书结构,取篆隶各半的意思。当时写出这种样式的时候,的确兴奋过,但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方法人为痕迹太重,难以抵达书法艺术于自然中生发、表现的本真,所以自1990年代后就渐次淡化、不再提及了。后来,努力搜求小篆以后的篆书变化形式,即以汉代篆书为主的种种形态,如诏版、镜铭、铜器、砖瓦、玺印文字等。实际上,这些篆书形式中都包含有不同成分的“隶”意,和隶书有着诸多契合点,更利于在创作中活变生新。

书法报:凡是成功的书法家恐怕都有这种心手并用的学习创作过程,只是读者或仅仅看到“果”,而没有思考、玩味“因”之所在吧。那么,持之以恒是否不仅指坚持书写,更是指对心手并用方法的坚持?

赵 熊:是的。从事书法艺术(包括其他艺术)就像马拉松一样,不同的是后者有终点,书法艺术却没有终点。如果说有,这终点便是艺术家生命的终结。你当然可以在10公里、20公里处歇下来,这也可以证明你的阶段性的努力成果,但惟有持之以恒地穷其一生,才算完成了自己的终极目标。即便如此,这种“完成”也未必就能定位在书法艺术的某个点上。倘若不努力坚持,成功的可能性更微乎其微了。

书法报:“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这个比喻意味深长。看来,您所说的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必然和心手并用、持之以恒是贯通相承的吧?

赵 熊:不错,唯有前面两点做到了,才有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可能。所谓“厚”,有着深和广的意味,而心手并用、持之以恒是达到深和广的必要条件。书法篆刻中的“厚”,不仅是技法、形式层面上的表现,更包括精神、学养这些属于“道”的范畴。大家常说作品的格调、风骨、境界等,不可能仅仅通过技法的展示得以体现。书法篆刻是中国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如果偏离甚至舍弃了这种文化内核,书法篆刻无非就成了雕虫小技的东西。

书法报:您谈得很中肯。不过,在当前有不少人似乎来不及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是否有某种跳跃式的或“顿悟”式的学习创作方法?

赵 熊:做任何事情都讲天性、天分,从事艺术活动可能会更明显一些。过去人们常讲智商,现在又加上了情商,都属于天分的范畴吧。既然有“商”的高低不同,说明在书法篆刻的学习创作中也有着不同的进取方法和成败实效。年轻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加之现代资讯发达、传媒快速,都给许多有天分者提供了“跳跃”、“顿悟”式进步的可能。但客观地看,这种进步多表现在技法和形式层面上。技法、形式背后的阅历、学养则更多地需要时间来积累。如果想过早地抒发个性、确立风格,容易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极端方式,很可能忽略了对深和广的认识与追求。

心与手的坚持——关于书法学习的谈话

心与手的坚持——关于书法学习的谈话

心与手的坚持——关于书法学习的谈话

广告商链接:

猜您也喜欢

  • 中国十大名画,你知道几幅?
    中国十大名画,你知道几幅?
  • 宋太宗重书法:习书识字读书明经
    宋太宗重书法:习书识字读书明经
  • 柳公权《兰亭诗》卷 释文
    柳公权《兰亭诗》卷 释文
  • 萧鼎咸:把书法“副业”做得活色生香
    萧鼎咸:把书法“副业”做得活色生香

  •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