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来自网络,有版权争议请邮件shufa_2015@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法理论 > 篆刻知识 > 阅读正文

篆书美学原理:篆书的特权

时间:2015-03-18  来源:  点击:
广告商链接:

篆书美学原理:篆书的特权


    当我们在篆、隶、行、楷、草五种书体中证明篆书最富有空间感,因而它理所当然地被赋于专利权时,这种立论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与纯粹的大草相比,篆书的构架占有明显的优势。但讨论一旦进人到显的优势。但讨论一旦进人到深层次上.问题便接踵而来。隶书是扁结构,楷书是方结构,论空间构架,并不逊于篆书,为什么篆刻却对之熟视无睹?
    仅仅具有空间感还不是篆书取得优势的理由,更大的理由还在于它的装饰与排叠(图七)。

 

 


    篆书的装饰意味是显而易见的:对称的结构,左右线的一般齐,为求得线条稳定而保持其粗细不变,长者缩之、短者伸之。我们在此中看到的是一种匠心的美,一种小心翼翼的惨淡经营的美。篆刻艺术创作过程的二度性使它可以不必忌讳装饰的意义。当我们在抒情性很强的水墨写意画与书法(行草书)中看到对人为装饰的极端厌恶的同时,在玺印中却发现它倍受称赏。先民们在战国时代,由于还未统一文字而导致篆书比较自由化、形体的限制不那么严整时,他们在古玺中已经毫不犹豫地表现出装饰的观念来了。是否可以这么说,重鼎大器上的铸刻铭文虽有装饰的用途和装饰的观念,但由于记事(这在当时已表现为相当复杂的文字系统)的需要,使人们对它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的肃穆庄严之上;而印章上的文字则由于取信的简单用途(这在文字上是极其单一的),使人们可以把目标相对集中在字形分布的美妙构置上(图八)。原始文化与奴隶文化还处于文化史的早期状态,由于社会经济、思想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文化的低下,使文字的装饰成为一个颇有趣味的相对高级的难题。这令早期的文化人对此倾注了极大的艺术才华与心血,并使得能否进行完美的装饰成为制作者艺术才能高下的标志。由此而产生的在古玺中追求装饰趣味,为适应印面四个直角线而将大篆的曲者直之、乱者整之、斜者正之的尝试,我以为正反映了此一时期幼稚的装饰审美观念。但这于篆刻而言并非坏事,篆刻中刻的工艺过程(包括铸、琢等)本身就是与装饰的审美观吻合一致的。从历史角度看,或许正因为这种装饰观在以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进化,使篆刻艺术不致被归人工艺美术而跻身纯艺术王国。

 

 

篆书美学原理:篆书的特权(2)

 

    排叠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文字自身。我们在古玺中已看到排叠处理的主观痕迹,而在秦代小篆以后的秦汉印中,这一点更为明显。与楷、隶书相比,篆书的装饰性使它在视觉上造成一种精巧平稳的美,而排叠则构成一种整齐均匀的美(图九)。

 

 

 


    它属于理性的美,在先民们看来,这正是当时最令人羡慕的美学目标。不但如此,排叠的效果还在于它使原已相对复杂的篆书结构变得更为丰富,空间分割更细,可调动的语汇更多。我们且莫忘记了篆刻艺术的“小”,每一个篆刻家都意识到这是它的不利面。唯其印面天地的小,于是就需要浓缩,需要精练,需要不断的微观再微观。
    篆书结构的复杂化,从实用上说是一种失败,而从篆刻这一特定立场上说,却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奢望。不但隶、楷书的结构缺乏篆书的密度,就是大篆相比小篆而言,也是小篆更其整伤、填密。因此,篆刻艺术自然而然地投人篆书体系的怀抱而置其他书体于不顾。随着时代的变迁.篆刻的“取信”实用基础不得不跟着实用文字的潮流走,在昙花一现的秦篆之后是如雨后春笋的隶书阶段,迫使篆刻不得不作出相应的反响。但这种反响是有条件的,篆刻并没有在文字上改换门庭去迎合隶书至上的实用浪潮。相反,它只对自身作了一些小小的改良以示它亦不落伍。对篆书它始终抱着坚决维护的坚定态度,其结果是摹印篆的产生。
    我们很难否认摹印篆是篆书而不是隶书这一事实,但又难把它与秦篆等同起来,它是汉代的。
    隶书的实用性格,这种巨大的催化剂尚且没有能改变篆刻中篆书至上的现状,以后的行、楷、草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为什么篆书始终在篆刻中占山为王的理由-装饰能力与排叠效果。这是审美上的原因。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印家试图打破篆书的一统天下。从金元文字人印到满文人印(图十),从楷书官印到元押印,都自以为是对篆书印构成了足够的威胁,但是篆书印却置之不理。于是,雄心勃勃的尝试最后都一一僵旗息鼓,篆书印始终占据着篆刻的宝座,而非篆书印却只能偏安一隅.无力与之抗衡。


 

篆书美学原理:篆书的特权(3)

 

    自然,篆书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并非无所事事,它相应对自己作了些艺术意义上的调整。从大篆到小篆到摹印篆的跨度的建立,便是最明显的尝试。此外,篆书本身的六书构造中的空间意识也是个极重要的理由。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同属缭绕排叠的唐宋九叠文(图十一),虽然是篆书领域中的一分子,但由于一味布匀排满,缺乏艺术造型的空间意识,在篆刻艺术中就始终无法振作,不得不沦为实用官印的构成基础。这说明,无论是装饰还是排叠的使用都有一个决定性的前提—空间意识。缺少了它,每一个篆书或每一方印章就构不成一个空间的生命体,它就与艺术的宗旨背道而驰。

 

 

    如果说汉人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是在篆字上作了一番实用性的整理,那么我倒很愿意引一段唐代篆书家李阳冰的语录,他的话彻底鲜明地表达了篆刻家、篆书家对篆法艺术意义上的认识。

    吾志于古策殆三十年,见前人遗进,美则美矣,惜其未有点划,但偏旁幕刻
而已。缅想圣达立升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禹。于天地山川得方圈流
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革木得霏布滋芝之容,于衣冠丈物
得揖让周旋之礼,于冀眉口弃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
骨角齿牙得摆抵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
情状者矣。
                                                              —(论篆)

    这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的表现,这是对篆书在最高层次上的赞颂。一个篆刻家在以篆书结构作为创作素材时,如果能具备这样的认识,那他的作品将会显示出多大的容量!万物殊相缩于方寸之内,这又将使篆刻具有何等的生命力!

广告商链接:

猜您也喜欢

  • 篆刻艺术美 笔情与刀趣的结合
    篆刻艺术美 笔情与刀趣的结合
  • 篆刻常用工具砂纸
    篆刻常用工具砂纸
  • 篆刻常用工具-棕刷(又名棕老虎)
    篆刻常用工具-棕刷(又名棕老虎)
  • 篆刻工具-印筋
    篆刻工具-印筋

  • 本栏最新